為何德國人拒絕信用卡?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塑膠貨幣和行動裝置逐漸取代了傳統紙幣和硬幣。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現代消費者有越來越多便利地支付模式可以選擇;從早期的實體信用卡乃至近年來快速興起的行動支付,塑膠貨幣和行動裝置逐漸取代了傳統紙幣和硬幣。舉例來說,由於支付系統完備和普及,瑞典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全球第一個無現金社會,「現金」目前只佔瑞典經濟活動的2%。

 

  即便如此,德國的消費者依然鍾愛傳統的支付體系:「現金」。事實上,他們還是全球發達經濟體中現金密集度最高的國家。根據美聯儲針對國家消費者支付方式的報告指出,德國人錢包裡平均持有的現金(約123美元)是澳洲、美國、法國和荷蘭人的將近兩倍;在德國超過80%的買賣交易都是用現金進行(在美國不到50%),德國人甚至連大宗交易也是以現金支付為主。

 

美聯儲數據報告顯示,在德國有超過80%的買賣交易是以現金支付。

 

  沒有人確切知道為何德國人強烈偏好現金,但根據受訪調查的德國消費者認為,使用現金可以更容易地追蹤金錢流向和開支;其它原因還包括德國人喜愛現金的匿名性,正如他們平時嚴格維護個人隱私。德國綠黨議員曾在推特上寫道:「現金讓我們在日復一日的交易買賣中保持匿名。在憲政民主制度下,這是一種必須捍衛的自由。」

 

雇主會在上午的休息時間,將大捆鈔票捆成的薪水付給工人(數量多到有時會裝在洗衣籃裡)。

 

  不過,德國人看待金錢的價值觀或許應該歸功於德國貨幣過去動盪不安的歷史。威瑪共和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終於在1923年達到頂峰,物價指數上漲了約一兆倍,當時的德國正嘗試用不斷貶值的馬克(德國紙馬克),來償還繁重的戰爭賠款。

 

  在紙馬克停止使用之時,購買一塊麵包大約要付4280億馬克,而一公斤牛油則約六兆馬克;雇主會在上午的休息時間,將大捆鈔票捆成的薪水付給工人(數量多到有時會裝在洗衣籃裡)。而工廠每天會暫停運作約一個多小時,讓員工外出盡可能地購買物資,以免下班後工資變得更沒有價值(許多人後來都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當然,形同廢紙的鈔票後來開始被人們用在各種無聊的事情上:像是壁紙、火爐燃料和風箏。1923年底,價值暴跌的紙馬克停止發行,被帝國馬克以「一比一兆」的兌換比值取代。

 

形同廢紙的鈔票被人們用在各種無聊的事情上:像是壁紙、火爐燃料和風箏。

 

  但這並不是二十世紀德國最後一次的嚴重貨幣貶值,二戰結束後帝國馬克再次陷入了混亂。這是由於戰爭期間希特勒大量增印鈔票資助戰事,加上透過嚴格管制價格和暴力威脅等獨裁政策抑制通貨膨脹的後果。在戰後佔領時期,雖然盟軍試著維持工資和物價管制,並有效地定量配給,但仍然有越來越多的經濟活動轉移至黑市裡。駱駝牌和契斯特菲爾德牌香菸、尼龍絲襪和派克鋼筆,這些在美軍基地裡能輕易購買到的物品,成為實際上的流通貨幣。

 

  1948年6月20日,德國人被迫將手裡的現金換成新發行的德國馬克(D-mark),只能以約十帝國馬克(甚至更高)換一德國馬克的比值兌換,這次貨幣改革同樣痛苦,每個德國人的積蓄都蒸發了90%以上。不過新的貨幣確實做到了穩定物價和減少黑市交易,這被後人視為艱難但必要的過程,並且讓德國戰後經濟再次復甦的措施。

 

1948年6月20日,德國人被迫將手裡的現金換成新發行的德國馬克。一名男子用毫無價值的帝國馬克點燃煙斗。

 

  所以,這段歷史跟偏好現金消費有什麼關係呢?研究人員發現,惡性通貨膨脹的痛苦回憶具有相當強大的後勁。經歷過銀行危機的國民偏好儲蓄現金(不過通常以美元這種相對穩定的貨幣為主),而不是把錢存在銀行裡。而且不僅是德國,像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這些曾遭受貨幣不穩定和金融危機的國家人民,也大多偏好現金。

 

  但真正的關鍵並不是德國人熱愛現金,而是同樣有歷史因素的「德國人憎惡債務」。德國的個人債務程度非常低,對抵押貸款的反感也是為什麼他們是發達國家中住房擁有率最低的部分原因。根據2011年的數據顯示,德國只有33%的人有一張信用卡,而其他大多數的德國人則沒有使用信用卡的習慣。2013年德國僅有18%款項是經由信用卡支付,相較於法國的50%和英國的59%可說是非常低。因此,要德國人接受信用卡或其他支付方式,或許還需要一段不短的時間。

 

 

 

圖片出處

QZRoy ArdenPinterest

你可能會喜歡

渴求關愛:凱倫‧卡本特的憂鬱

《黑色黨徒》:黑人加入3K黨!

要不要殺希特勒?男性女性回答大不同

即使這樣我還是想去奧運:猶太擊劍士海倫娜梅爾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