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上有沒有殺女嬰現象?

 

日治時期嫡、庶、私生子的出生性別比。

 

  一般公認,自然狀態下的出生性別比大約在 106 左右,亦即每 100 個女嬰對應 106 個男嬰。倘若這個數字明顯超過 106,可能就有性別選擇的情形。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性別選擇可在受孕或懷孕階段進行。也就是說,讓女嬰在呱呱落地之前就先被過濾掉。然而在過去,嬰兒的性別必須等到出生以後才知道,因此性別選擇的手段唯有殺女嬰。令人好奇的是,殺女嬰現象曾經在臺灣上演過嗎?再者,嬰兒母親的身分是否影響性別選擇呢?

 

  按照母親身分的不同,新生兒可區分為嫡出子、庶子、私生子三種。嫡出子的母親是元配,庶子的母親是妾,私生子的雙親則沒有正式婚姻關係。日本時代各年度《臺灣人口動態統計》詳列這三種身分的新生兒男女數量,使我們得以探索上述兩個問題。

 

  資料顯示,從 1910 年代開始,嫡出子的出生性別比就很穩定地維持在 105-106 之間,應該沒有殺女嬰的情形。相較之下,庶子的出生性別比明顯高於嫡出子,雖然每年的變動幅度很大,但大部分時候超過 110。如此說來,妾會不會有殺女嬰的傾向呢?這不禁令人猜測,妾是否更需要靠兒子來鞏固地位呢?

 

日治時期,嫡子與其他身分子女的出生性別比對照。

 

  不過,當我們再看看私生子的出生性別比,卻會發現與庶子相反的現象。私生子的出生性別比也很不穩定,但明顯低於嫡出子,經常在 100 上下打轉。難道,非正式的婚姻關係比較偏好女兒嗎?這實在是匪夷所思。一個合理的解釋是,生下兒子的非婚母親容易被接納為妾,而生下女兒的非婚母親則繼續維持非婚狀態。亦即,私生的兒子容易被登記為庶子,而私生的女兒則登記為私生子。這個解釋同時說明了為何庶子的出生性別比偏高。

 

  那麼,庶子與私生子如果合在一起計算出生性別比,是否較接近自然狀態呢?令人意外的是,庶子加私生子的出生性別比仍明顯低於嫡出子,反映出偏好女兒的反常現象。對此,我仍然找不到合理的解釋。不過,我們至少可以有把握地說:在 1910 年代以後,沒有證據顯示臺灣有普遍的殺女嬰現象。

 

 

 

延伸閱讀:〈殺女嬰〉

 

圖表:作者提供

封面圖片credit:fallingwater123@flickr

 

 

你可能會喜歡

看地圖?還是讀地圖?

地圖上的釣魚台

《返校》:令人忘不了,想起來依舊震撼的原作遊戲設定

臺灣七大都市傳說之三:學校以前都是亂葬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