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大流行在臺灣:1918-1920

1918年世界爆發奪命流感大流行,照片為當年西雅圖的警察,戴著紅十字會製作的防感染口罩。

 

  1918至1920年,人類史上最慘重的流行性感冒疫情爆發。據保守估計,這次大流行至少奪走兩千萬條人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還多。那麼,當時臺灣是否也受到這次大流行的波及呢?

 

  根據1918至1920年度的《臺灣人口動態統計》,當時臺灣果然不能倖免於難。第一波疫情發生於1918年11到12月間,大約六千人死於流行性感冒。隨後,疫情看似平息。然而到了1920 年1至2月間,疫情再次爆發,大約九千人死於流行性感冒。不過,以上數字應為低估,因為流行性感冒的症狀與其他呼吸道疾病類似,容易被誤判。

 

當流感在冬季爆發,該年度被診斷死於肺炎者也激增。

 

  進一步觀察,在第一波疫情期間,肺炎、支氣管炎死亡人數比平常水準多出一萬五千多人;在第二波疫情期間,則多出一萬兩千多人。我們合理推測,這些比平時多出來的呼吸道疾病死亡者,皆與流行性感冒有關。如此說來,流行性感冒真正奪走的人命應有四萬多條,而這僅發生在短短的四個月之內。

 

  延續上述概念,我們可將流感疫情期間較平時多出的死亡率,也就是「超額死亡率」(excess mortality),視為流感疫情嚴重程度的指標。地圖為1918年超額死亡率的分布,反映各地受疫情衝擊的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南部疫情比北部更為嚴重。照理說,流行性感冒在低溫環境中比較容易發威。然而,溫度較高的南部反而受創較深。這是因為傳染病的散播依賴人群間的密集接觸。在南臺灣,大部分村落聚集了數十個、上百個家庭,稱為「集村」。集村裡,只要一個人得到傳染病,疫情就很容易在數十個、上百個家庭間蔓延開來。相較之下,北臺灣的家庭大多為獨立門戶,與其他家庭隔開,稱為散村。散村裡,一個人得到傳染病,大不了只有他的家庭遭殃。尤其,桃竹苗地區又是丘陵地帶,家庭之間隔得更開,疫情就更不容易蔓延了。

 

世紀感冒大流行造成全台死亡人數增加。 

 

 

圖片credit:圖表-作者提供;照片-wikimedia

你可能會喜歡

這樣的愛情是一種永恆的災禍:《逃亡的女人》

她們如何活過1918年奪命流感

外籍新娘的地理

差點變成「爽文市」:那些還好沒實現的臺灣行政區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