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摸得我好開心啊!基因顯示家貓是被撫摸跟點心馴化的

 

一萬年前,那些覺得被撫摸跟給點心很愉快的野貓,變成了今日的家貓。

 

編譯|Gerda

 

  飼主都知道,當貓咪被撫摸得很開心時,會發出滿足的呼嚕聲。不過最近有一項研究比較了家貓與其他未馴化的貓科動物的基因組,發現撫摸可能就是貓咪最早被人類馴化的關鍵原因之一。

 

  距今九千年前,貓科動物的DNA有了一些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與其他馴化動物類似。其中最主要的,是感受獎勵與歡愉的腦細胞的發展。

 

  這暗示著人類最初馴服這些獨來獨往的生物的方式,就是施予點心跟撫摸。對於點心和撫摸有反應的貓科生物更有機會活下來,久而久之就讓個性溫馴的貓咪變多了。

 

  英國威康信託基金會桑格研究所的艾肯博士(Bronwen Aken)指出,我們大可以想像野貓從拾取人類住居附近的食物碎片開始,漸漸演變成能夠跟人類一起生活。為了被餵食,牠們越搬越近。一開始是為了食物,之後可能就是為了被撫摸。

 

  科學家相信,家貓大約在一萬年前由近東野貓馴養而成,現在中東地區還有這些野貓到處趴趴走。考古證據可以追溯到九千年前的賽普勒斯,五千年前的中國農村也有家貓的蹤跡。

 

  馴化野貓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今世界一切家貓的共同起源近東野貓,個性非常怕生而且一生大多都是獨行俠。

 

  藉由比較世界各地22種家貓,與近東野貓、歐洲野貓的基因差異,科學家鎖定了其中13種關鍵基因,包括接收獎勵的腦部區域,以及刺激多巴胺分泌的神經元。多巴胺被稱為快樂的荷爾蒙,可見最初貓咪是因為覺得被餵食與撫摸很開心而心甘情願被馴化。

 

  這項研究同時也顯示,家貓關於調節恐懼與記憶的基因也與野貓不同。記憶方式的改變,可能也有助於與人類一起生活。

 

  「雖然家貓與其他貓科動物的行為和基因大有不同,但從獵豹、獅子之類的猛獸身上,還是可以找到與家貓非常類似的肢體語言。」艾肯博士補充道,「像是牠們惱怒的時候搖晃尾巴的方式就很像。」

 

  關於馴化的基因,似乎大多與神經系統有關。過去有一個科學假設稱為「神經脊假說」(neural crest hypothesis),認為家畜與野生動物的差別是在於神經系統,導致前者比較缺乏警戒心,才能被馴養。這項新的研究是第一個支持此一假說的基因證據。

 

  同樣的,這項研究也解釋了何以家貓在食物充足的時候依然喜歡殺戮其他小動物。馴化並沒有消滅牠們基因中掠食者的天性。相反地,與狗或者牛相較,家貓擁有六種基因可以讓他們聽覺更靈敏。突變的基因使牠們在暗處視覺依然良好,這對於一開始被養來抓老鼠的家貓來說是非常有利的特徵。

 

  奇怪的是,貓咪也有不如其他家庭動物的部分。貓的嗅覺不太好,大概只有700個與嗅覺有關的基因,但任何一條狗都有800個以上與嗅覺有關的基因。

 

 

研究出處: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cat genome reveals genetic signatures underlying feline biology and domesticationPNAS

 

圖片credit:kicki22@flickr

你可能會喜歡

無線通訊之母海蒂拉瑪最新紀錄片由蘇珊莎蘭登製作

所以,你真的是無神論者嗎?

駭客、天才和科技宅聯手創造數位革命:《革新者們》(2014)

指兔為魚?家兔馴化的傳說似乎有些可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