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會問:「那麼,要如何讀地圖,而不是看地圖?」老實說,這只能靠自己領悟,難以言傳。悟性高的人一點就通,但有些人就是讀不出所以然來。我試著歸納出一些要領,接下來就看你的造化了。
讀地圖的人具有整體觀,能夠讀出個別圖徵(feature)與整體型態(pattern)的關係。這樣講太抽象,所以再以高雄市的地圖為例吧。為什麼又是高雄?吾愛吾家。
這張地圖的紅色圈圈標記了什麼?看地圖的人會看到「鹽埕街36巷」,僅此而已。讀地圖的人則會讀出這條小巷正好位於大仁路、大勇路、五福四路、七賢三路這個街廓的對角線上,隱約落在中正四路的延伸線上。這是巧合嗎?絕不可能!如果你擁有旺盛的好奇心,光是這樣一條小巷的奇妙走向,就足以驅使你對都市計畫的歷史展開考察了。
1944年7月7日,臺灣總督以告示第770號宣布將高雄市一號街路(今中正路)從今日大仁路與大勇路的路口延長到今日五福四路與七賢三路的路口。1946年,這段計畫道路被命名為中正五路。這個計畫的構想,顯然是要讓進出高雄港的車流可以直接從七賢路轉中正路。
今日鹽埕街36巷的房子正是沿著計畫中的中正五路而興建的。當時地主應該預期大馬路即將經過自家門前吧。
然而,開闢中正五路不僅得拆掉一大堆房子,而且拆掉的是當年高雄的「銀樓街」,民意反彈之劇烈可想而知。1965年,高雄市都市計畫委員會再次決議廢止中正五路。理由包括:由於高雄繁華區漸往愛河以東發展,鹽埕交通流量不增反減,已無開闢中正五路必要。再者,開闢中正五路將使鹽埕的商業一蹶不振。
結果,鹽埕街36巷地主原先預期的大馬路沒有經過門前,反而是他們的房子蓋得跟周遭房子的走向都不一致,意外成為未實現的中正五路遺跡。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都市計畫是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修改的,並非毫無妥協餘地。讓我們再把視線往南移到公園二路吧。(不知你是否曾經感到疑惑:為何高雄有公園二路卻沒有公園一路?如果你能注意到這種事情,表示你真的擁有旺盛好奇心。1946年的地圖給了我們答案:公園一路原本是留給現在的河西路用的,只不過河西路開了以後沒有採用這個保留名稱。)公園二路的名稱大概來自其北側寬40公尺的綠帶。這條綠帶跟中正五路一樣也是畫在既有的房子上。而這些房子,是臺灣極具特色的五金聚落所在。當鹽埕南側的倉庫與碼頭已轉型為遊憩空間時,是否仍得拆房子開綠帶,大可檢討。1960年代的高雄市政府能夠修改都市計畫,把銀樓街留下來。今日的高雄市政府不知為何毫無轉圜,堅持把五金聚落給剷了,換來一條很少人逗留的綠帶。鹽埕失去五金街,也許還不至於一蹶不振(1965年廢止中正五路的理由),但更加沒落蕭條則是毫無疑問的了。
讀地圖的人,從一條小巷道就可以讀出一連串故事。
圖片credit: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