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Gerda
我們都有這樣的朋友,雖然有一顆愛音樂的心,但遺憾的是五音不全,即使聽他唱完一整首新歌,依然無法參透實際旋律為何。不過,你是否有注意到,這樣的朋友未必抓不到拍子,甚至,他可能比起那些音準很好的人,擁有更好的節奏感。
義大利最新的研究不僅再度說明了「旋律」與「節奏」是兩種不同的音樂能力,猴子只擁有其中一種,更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說:「我們聆聽品味音樂的能力,有可能不是從那些非人類老祖先那裏繼承下來的。」
首先解釋一下,我們與其他現存的靈長類動物可能共有一些祖先,但在20萬年前,人類這個物種誕生之後,便與其他猿猴類生物漸行漸遠。譬如,我們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就與猴子不同,但這究竟是基於什麼原因?
義大利科學技術研究院(IIT)的兩位神經科學專家賈科莫‧諾文布雷(Giacomo Novembre)和羅蓓塔‧畢安科(Roberta Bianco) 協同來自羅馬、英國和荷蘭的同事一起研究了兩隻從未聽過音樂的恒河猴的行為。這是為了確認靈長類動物是否能夠自發性地預測巴哈的幾首小提琴奏鳴曲和長笛組曲中包含的特定音符序列後面可能出現的內容。
他們首先使用電腦模型來模擬猴子的神經反應,計算出牠們聽到新音符時可能感到驚訝的程度,這是建立在牠們先前已經先聽了一部分音符的假設情境上。接著,研究人員將電極放在猴子頭上,並在牠們真的聽音樂時監測其大腦電壓活動,恆河猴們聽到的內容包括巴哈的純音樂作品,以及不同順序但相同音符的扭曲版本。
畢安科與同事發現,當猴子聽的是「真正的音樂」時,聽到最令人驚訝的音符和最不驚訝的音符之間,產生了更大的電壓差距。研究者認為,這表示猴子們對音樂確實有敏感度。
雖然畢安科證實了猴子某程度來說「對音樂有反應」,但卻不能說牠們擁有跟人類一樣完整的音樂欣賞體驗。因為,人類對音符出現的時間(節奏)和音高變化(旋律)都很敏感,但猴子的情況並非如此。
畢安科和她的同事調整了模型,用以分別預測猴子在遇到「時間不對勁的音符」(節奏有誤)或「不合理的音調」(旋律有誤)時,做出反應的大腦信號。發現只有基於時間的模型才能產生良好預測,換句話說,猴子對於節奏不穩很有反應,但對於走音倒是沒什麼想法。
研究人員認為,上述結果表明了人類可能是從遠祖那裡繼承了節奏感,但隨後才又發展出了對旋律的獨特欣賞。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畢安科認為,只有使用音調來溝通的物種才會發展出能夠識別這類變化的聽覺。接下來的問題是,人類是在何時、以及怎麼學會欣賞跟辨別旋律的呢?(以及為什麼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無法辨別或者精準重現旋律呢?)畢安科等人的假設是,人類應該是在嬰兒時期學會辨別旋律的相關技巧。
為了進一步解開猴子為何在乎節奏卻不那麼在乎旋律的理由,研究者計劃進一步進行兩項研究。其中一項是對出生48小時的嬰兒進行相同的音調與時間識別測試,另一項則是讓猴子長時間接觸音樂,看看牠們是否最後能夠學會欣賞旋律。
研究出處:
Neural encoding of musical expectations in a non-human primate(Current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