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母之名:女兒不會被命名為「二世」的原因?

雖然每個父母都有權利把孩子取名為自己的「二世」,但似乎很少聽說女兒成為「二世」,這是為什麼呢?

 

編譯|Mumu Dylan

 

  命名,是父母為孩子做的第一個重要決定,而且可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應該取新潮獨特的名字嗎?還是取紀念家族成員的名字?取中性還是一聽就知道是男生或女生的名字?有太多問題必須考量,而且每種選擇都有其意義。

 

  「小勞勃道尼」的父親叫「勞勃道尼」,所以他是「二世」(junior),雖然每個父母都有權利把孩子取名為自己的「二世」,但似乎很少聽說女兒成為「二世」,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大概在兩百年以前不是如此。

 

  對一些現代母親來說,為孩子取自己的名字根本上是一種女性主義行為,因為這種做法在美國社會並不常見,她們希望藉由「用自己的名字為女兒命名」來顛覆古老的父權傳統。康乃狄克州紐黑文的藝術組織管理者蘇珊娜・威爾森(Susannah Wilson)最近生了一個女兒,並將其命名為蘇珊娜。當她在醫院拼寫女兒的名字時,工作人員打斷了她,並提醒威爾森寫成自己的名字,而不是女兒的名字,威爾森說:「我的哥哥就是一個『二世』……在他的人生中,當他跟我父親說出自己的名字時,沒有人會感到驚訝,但這位女士卻無法理解我想為女兒取我的名字的想法。」

 

  在美國,姓氏的傳承——在異性戀傳統上由父系傳承——是最受爭議的命名習俗。雖然有些人認為,使用包括父母雙方姓氏的「連字號的姓氏」是一種進步的趨勢,但今天大部份的美國異性戀女性仍然選擇讓孩子跟隨父親的姓氏。從歷史來看,名字也是父系的,因為它通常是證明財產所有權、繼承權與名聲的方式之一。如果一個男人擁有一間名為「約翰・史密斯雜貨店」的企業,他的兒子小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 Jr.)理所當然就是繼承人。

 

伊莉莎白皇太后(時為杜克公爵夫人)抱著剛出生的同名長女伊莉莎白,日後這個小嬰兒將成為女王。

 

  《嬰兒取名嚮導》(The Baby Name Wizard)一書作者、姓名愛好者社群網站「Namerology.com」創辦人蘿拉・瓦滕伯格(Laura Wattenberg)指出,其實並母親的名字並非從來沒有被傳承過,常見的傳統做法是把母親的娘家姓取為兒子的名字,但即便如此這種做法也跟女性主義無關,她說:「這種做法並不是為了尊重母親,而是尊重母親的父親,以此突顯後代的血統,特別是那些出身名門的母親的家族。」

 

  雖然專家表明,「二世男生」的數量正在減少,但現實中仍然有許多與父親同名的男孩或男人,而「二世女生」則相對罕見。瓦滕伯格提到,每當人們試圖舉出跟母親同名的例子時,都只會提到一些名人:安娜・愛蓮娜・羅斯福(Anna Eleanor Roosevelt)、南西・辛納屈(Nancy Sinatra)或是紀錄片《灰色花園》(Grey Gardens)中的大伊迪(Edith Ewing Bouvier Beale)和小伊迪(Edith Bouvier Beale)。

 

  可能原因是在流行文化中,當女孩以母親的名字命名時,這種行為往往被認為很奇怪。嬰兒姓名網站「Nameberry」的創辦人之一潘蜜拉・雷德蒙(Pamela Redmond)表示,她曾經跟一些想過用自己的名字為孩子命名的母親聊過,這些母親通常為此感到「不自在」或「愧疚」。

 

  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將男孩命名為「二世」,牽扯到男子氣概甚至是自戀的傳統文化。不過對伊利諾州的前競速滑冰運動員兼教練老南西・斯韋德—佩爾茨(Nancy Swider-Peltz Sr.)來說,她不後悔做出用自己的名字為女兒命名的「瘋狂決定」。只是當人們聽到小南西・斯韋德—佩爾茨(Nancy Swider-Peltz Jr.)的名字時,通常都會收到各種評論,她說:「人們認為這很奇怪,甚至覺得我很自負。嗯……他們怎麼沒對其他(做這件事的)男人有這種感覺呢?」小南西反而很喜歡自己名字的獨特性,以及名字與母親之間的連結,尤其是她也是一名競速滑冰選手,她說:「我很自豪能繼承這個名字,我覺得母親的教育方式很好,她從不因為自己在做什麼就把壓力加諸在我身上,我直到 13 歲才開始喜歡滑冰。」

 

一份來自十六世紀的家譜。

 

  跟父母名字的密切連結可能讓人覺得很特別,但也可能會帶來痛苦。居住在愛爾蘭西部的美國小說家貝西・康韋爾・萊昂斯(Betsy Cornwell Lyons)出生時被命名為凱薩琳・伊莉莎白(Katherine Elizabeth),她是家族中(包括她的母親在內)的第13個「凱薩琳」。儘管她跟母親使用不同的別名,但她小時候對自己的名字很不滿意,她說:「我不喜歡與母親同名,因為那感覺侵犯了我們之間的界限,但她似乎很享受別人在診所搞混我們的就診記錄那種事情;而這些事情總讓我感到不舒服。」雖然康韋爾・萊昂斯現在已經跟母親疏遠,但她很看重自己的名字與祖先的連結,她說:「我喜歡那種跟在我母親之前出生的另外11 位凱薩琳有連結的感覺,儘管我對她們知之甚少。」由於她的生活已經跟母親的生活分開了,所以她也不再那麼怨恨與母親同名的事實,她說:「我認為名字具有價值、傳承與意義,即使為你取這個名字的人已經因為各種原因遠離了你的生活。」

 

  然而,「以母為名」並不是現代才有的現象;在一些文化中,母系命名的傳統可追溯至數世紀以前。在愛爾蘭和其他幾個歐洲國家,長女會以外祖母的名字命名,二女兒會以祖母的名字命名,三女兒以母親的名字命名,這種情況其實很常見。因此,查閱愛爾蘭人的家譜時會發現,女性的名字似乎都圍繞在瑪麗、凱薩琳或瑪格麗特之間循環。

 

  儘管「二世女性」在數據上沒有變得普遍,因為大多數可取得的命名數據都不是按照家族傳統,而且大多數女性(即使跟母親同名)的名字也不會特別註記為「二世」,但印第安那大學研究家庭與性別的社會學教授布萊恩・鮑威爾((Brian Powell)對於「二世女性」的實際案例增加並不覺得奇怪,他說:「在過去幾十年中,人們越來越認真重新看待名字的概念,我們使用過去從未使用過的名字,或是創造過去從沒有想過的名字。」因此,越來越多女孩與母親同名的現象,「可能是人們在命名方面更自由與靈活的普遍趨勢所導致的合理結果」。

 

 

原文出處:Atlantic

 

 

你可能會喜歡

野蠻人喝啤酒:《釀‧啤酒》(Das Bier- Eine Geschichte von Hopfen und Malz)

性、性別、存在──《我的母親》(Todo sobre mi madre)

這個名字也太退流行了吧?命名流行趨勢改變的科學

資本社會的流沙:《抱歉我們錯過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