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起薪真傷心,22K誰之過〈上〉

 

大學畢業生起薪不漲反降,導致網路上出現許多「22K揭密」社群。

 

  身為萬惡的人力資源主管,這麼多年來從來沒有少過的問題是,我能不能為22K議題表達一些什麼看法。

 

  但我這麼多年來沒有對這個議題發表過看法。說真的,其實是「不敢」。我認為任何社會問題,常常都是那個時間、那個地點、那個情境、那些人,種種因素交織而成的結果,很難被簡單地回答和討論。身為人力資源主管,某種程度上也主宰了一部分核定薪水給員工的權力。我對這個事情當然也有一些我很表面的觀點。如果真的要說些什麼,以下大概就是我的一些想法。

 

  事情要回到2008年的金融風暴開始講。若你還有印象,當時經濟真的非常非常不景氣,幾乎所有的企業都緊縮人力,紛紛祭出裁員、遇缺不補等措施,新竹科學園區很多國際級的科技大廠都要求員工放無薪假,連台積電這種企業模範生都逼得不得不裁減部分員工以度過難關,還引起了一些勞資爭議。

 

  可以想像得到,在這樣的狀況下,有工作的人都不敢離職、待業中的勞工則很難找到工作。政府為了解決失業問題,便要求各部會擬定各種提振就業計畫。而這當中面臨求職挑戰最鉅的,就屬那些剛從學校畢業、完全沒有工作經驗的社會新鮮人。於是教育部提出了所謂的「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這個方案希望企業可以提供給大專院校的應屆畢業生到企業工作一年的機會,讓他們可以順利進入職場,一年以後就會變成有工作經驗的工作者。這些社會新鮮人已經對該企業有一定的熟悉度,如果表現不錯將有機會直接在企業內轉成正式員工、或至少有了一年的工作經驗,屆時可以轉職到其他公司。

 

  考量到大部份企業在當時根本就沒有人力預算可以用來培養這些年輕人,政府也就直接編列了預算,企業聘僱這些社會新鮮人的第一年薪水由政府補貼。計算的基準則是每人每個月22000元的薪水,加上勞健保和退休金等法定社會保險支出4190元,合計26190元。也就是後來被很多人戲稱的「22K計畫」。

 

  今天大部分人可能都同意,22K計畫為台灣的大學畢業生訂定了一個公定價,而這個價格是非常難堪的22K。

 

 

在模糊不清的情境中,你對某一件事情的估算常常受到你的第一印象所影響。定錨效應 


  心理學有一個有趣的實驗是這樣的:實驗者請受試者猜一下世界上有多少國家(維基百科的答案是195個獨立國家和72個主權特屬地區、區域) 。但是在猜之前,實驗者會轉動一個隨機出現數字的轉盤,轉盤上有二個數字:200和50。結果實驗證明,即使所有的人都知道200或50是個隨機出現的數字,看到200這個數字的受試者所猜答案的平均數,明顯高於看到50這個數字的受試者所猜測的答案的平均數。在心理學上這個稱為「定錨效應」:在模糊不清的情境中,你對某一件事情的估算常常受到你的第一印象所影響。

 

  我記得我找第一份HR工作的時候,我的主管告訴我,在台灣,社會新鮮人的薪資水準是23至26K,他考量到我當過兩年兵,所以給我略高一點的26K。如果那一位HR主管的說法是對的,在約莫二十多年前,大學應屆畢業生的起薪是23至26K。但是22K計畫一出爐,最直接的效應恐怕是,政府自己都認定了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只值22K。這個數字為台灣社會新鮮人的薪資做了一個定錨,於是很多企業對大學應屆畢業生的敘薪都開始向這個數字靠攏。

 

  當時我的公司也有申請這項補助,但我堅持必須依照公司原來的敘薪標準去聘用社會新鮮人。如果我們原本給予社會新鮮人的薪資數字是26K,那我們就照給26K,政府補貼我們22K而我們公司仍然必須支付4K。但絕對不是所有的公司都這樣做,我聽過有一些公司真的就是抱著不用白不用的心態,找一大堆22K薪水(對企業來說是免費)的員工來做一些打雜的工作,然後補助結束後就辭退這些員工。

 

  無論如何,如今五六年過去了,22K變成了台灣勞動市場上一個邪惡的數字魔咒。

 

 

千金難買早知道

 

  任何政府的施政當然都可以在事後討論其優劣成敗,不過談這些事情或多或少都有事後諸葛的嫌疑。首先,拿納稅義務人的錢來讓民間企業聘請找不到工作的社會新鮮人,如果這個數字訂得太高未免過份;再者,這個計畫希望幫助的對象是比較可能找不到工作的社會新鮮人,而非一出社會就有一大堆公司搶著要的名校畢業生,薪資訂得太高可能會讓名校畢業生去搶這些實習機會而發生排擠效果。

 

  幾年後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評論起此事時,表示「如果沒有22K,很多人可能連工作都沒有」,引來一片撻伐。但是持平地說,她說的也的確是事實。那時包括台灣在內,受到金融海嘯波及的國家,許多公司連讓原有的員工保住工作都很困難了,怎麼可能再持續晉用人力?沒有這個計畫,很多社會新鮮人恐怕將會面臨長達一兩年的失業,影響所及,政府不得不設法避免。

 

  任何一件事情有利就有弊,不管你認為政府是想要輔導那些年輕人就業、或者只是為了選票希望維持眼前的失業率不要太難看,從政府的角度來看22K計畫,我不會說這個制度在一開始被思考和推動的時候,有什麼顯而易見的缺點。

 

為了救選票或者真心想解決問題,總之22K看似無心之過。

 

  但如果從企業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呢?針對22K,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台灣的企業老闆都只想要壓榨勞工,所以才會幾十年來薪資水準都沒有成長」。

 

 

人作為一種成本

 

  要回答這是不是事實以前,我們先從一個最簡單的商業活動開始。假設自己是賣雞排的老闆,擺攤賣雞排當然是為了餬口,所以很簡單,一塊雞排的價格減掉成本就是我的獲利,一塊雞排的獲利乘以每一個月可以賣掉的數量,就是我一個月可以賺到的錢。這件事情簡單明瞭,大家都聽得懂。

 

  如果我今天想要去擺攤賣雞排,而且我天真地告訴你說我打算從SOGO百貨的超市買雞排肉來當作我的食材,你身為我的朋友,十之八九會阻止我這麼做,對吧?因為剛剛說過的事情,一塊雞排的價格減掉成本就是我的獲利,如果我跑去SOGO百貨購買食材,我的成本將會居高不下。假如一塊雞排可以賣50元,我跑去SOGO百貨買一塊雞排肉就要45元,再加上設備、瓦斯、紙袋...很有可能我忙了半天,根本沒有賺到錢。每一個人都知道,想要靠賣雞排賺錢,直接跑去批發商那裏買食材才是正途,如果你的生意做得夠大,還可以直接去產地找雞農合作、跳過中間所有要賺一手的人,才能確保你的進貨成本夠低、而且品質夠穩定。

 

  這就是任何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在做的事情: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盡一切可能降低成本。合法合理的前提當然很重要,如果我賣飲料,明知塑化劑對人體有害,卻還是為了壓低成本而使用塑化劑,這就不是我所謂的「合法合理的前提」 (經濟學對此的見解可能是,如果我使用塑化劑,就會影響到我的商譽,顧客就不敢來買,所以我之所以不使用塑化劑其實還是為了追求我自己的利益。不過我們暫且不要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就說任何一個企業都會想要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盡一切可能降低成本就得了)。從這個角度出發,賣雞排的會想要壓低雞排肉的進貨價、製造筆電的會想要降低IC等各項零組件的採購價格、蓋房子的會想要壓低鋼筋水泥的成本、經營航空公司的會想要控制燃油的價格,比方說購買石油的期貨來避險,當油價上漲時可以從期貨的獲利來彌補飛行成本的上升...總之還是回到那一句話,很少企業會嫌自己錢賺得太多,所以設法壓低或控制成本變成了大多數企業會做的事情。

 

  這當然也包括了設法控制員工的薪資。

 

  這樣講真的很不中聽。但是在勞動市場上,只要公司給員工的薪資高於法定最低工資、只要公司核實替員工投保勞健保(很多公司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就符合我們前面所提到合法的前提。在這個前提之下,設法控制公司的人事成本在一定的比例之內是大部分企業都會做的事情。

 

  我們這些HR是協助企業壓低員工薪資的幫兇嗎?嗯,這問題要看你怎麼想。如果你幫華碩電腦採購CPU、如果你幫宏達電採購通訊晶片、如果你幫85度C採購要加在咖啡裡的奶精...你會不會認為這些人是幫助企業打壓供應商的幫兇?很多時候職場上的每一個人都被交付了一個任務,他們認真負責地完成這個任務,而這背後的問題其實複雜得多。

 

 

§本文未完,接〈畢業起薪真傷心,22K誰之過〈下〉

 

圖片credit:Taroa Chang

你可能會喜歡

然後公司就這樣解散了:下篇

懷孕文化史:懷孕、醫學和文化(1705-2000)

「紅書」的興起與沒落:性工作者仰賴的網站

離職時,應該說實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