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路,想法會不同

史丹佛大學2014年的研究證明:走路能激發創造力。

 

文|Mumu Dylan

 

  人類與行走有著複雜長遠的關係,英國古人類學家瑪麗‧李奇(Mary Leakey)早年的研究確定了直立行走歷史至少可追溯到370萬年前的坦尚尼亞。以雙足運動讓人類得以生存並繁榮興旺,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這種行動方式基本上賦予了人類兩項明顯優勢:首先,它幫助人類比四足行走動物更容易觀察環境和眺望遠方,不但為遠古時代依賴山頂和樹叢棲息的人們獲取了更多的空間資訊,也有助於快速分辨遠方的獵物與捕食者,從而增加反應時間。其次,雙足行走的能力讓人類成為有效率的溝通者。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雙足賦予的額外視距讓人們能夠發出範圍更大的信號。藉由創新的溝通方式,行走與創造力可說是一同發展茁壯。

 

  所以走路是一種創造性的行為嗎?答案是肯定的。人類生存的各方面都仰賴長距離移動能力:包括早期農業時代人們圍繞著農作物耕作,或是經常遷徙的遊牧民族。這種能力在數百萬年的時間裡,是人類得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接著到了近代,走路這種原始行為也變得更加浪漫化。從十七世紀英國貴族建造的莊園到現代的公園,人們經常悠閒地漫步在蜿蜒曲折的道路,而在這條漫長的路途上,散步也為貝多芬、歌德、狄更斯、達爾文、康德和賈伯斯這些大人物在創作、繪畫和發明方面提供了創新想法。

 

  現代的創造性問題解決行為還包括做白日夢、睡眠和心血管運動,走路雖屬於較溫和的方式,但其途經的環境也是創意的催化劑之一。史丹佛大學的研究人員瑪麗莉‧奧帕佐(Marily Oppezzo)和丹尼爾‧史瓦茨(Daniel L. Schwartz)想瞭解單純行走是否也能促進大腦冒出更多想法和創造力,因此在2014年做了一系列實驗,而他們的研究結果也得到了肯定的結論。

 

無論是農業時代圍繞著農作物耕作或是經常遷徙的遊牧民族,長距離移動能力是早期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

 

  研究團隊共進行了四次實驗,為了清楚知道行走對創意思想的影響力,他們還讓參與者做了兩種測驗: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德於1967年(J. P. Guilford)開發的「交替用途測驗」(Alternate Uses),用以評估創造力、靈活度、流暢性和詳盡度等發散性思考能力;以及1962年由社會心理學家瑪莎‧梅德尼克(Martha Mednick)開發的複合遠距聯想測驗(Compound Remote Associated),評估參與者的創意潛力。

 

  這四次實驗參與者分別在幾種不同的狀態下完成兩種測驗:在第一次實驗中,參與者在室內先坐一下,接著才到跑步機走路(排除環境影響)。第二次實驗分成先坐再走、先走再坐,以及一直坐著的狀態。第三次實驗參與者走到戶外散步。第四次實驗則測試了各種情況:坐在室內、在室內跑步機走路、到戶外散步,以及在戶外被輪椅推著走。

 

  所有的實驗結果都證明「走路能激發創造力」,其中三個交替用途測驗結果則令人印象深刻:比起坐著的人,走路的參與者得到的創造力分數分別高出前者81%、88%和100%,其中包含在跑步機上走路。

 

  研究人員認為這項研究不僅顯示出走路的影響力,而且更應該應用在青春期的學生中,他們寫道:「現代教育體制逐漸減少體育課程,更希望學生能坐在教室裡學習,但忽視鍛練身體有益於思考這種緊密且相互依存的關係,其後果就會像研究結果顯示的那樣。」

 

研究人員推論,任何能使人脫離情緒基準的運動或許都有助於發散性思考。

 

  然而,面對空無一物的白牆用穩定的速度行走在機器上,為何也能增加創造力呢?研究人員相信,生理運動如走路與近側認知過程存在「複雜的因果途徑」。雖然運動被認為最能啟發靈感,但他們認為像散步這種不太劇烈的活動也能打開身體與腦部之間的創造性途徑。研究人員還指出,環境在某些情況下同樣重要。儘管研究顯示散步能激發創新思維,但它既能帶來靈感也可使人分心,因此在某些需要專注思考想出答案的問題上,散步有時並未能起到正面效果。

 

  由於運動是自然的調劑身心方式,正面情緒與發散思維之間的聯繫也可能在測驗中發揮作用。但研究人員指出,消極情緒也被證明能增強創造力,因此他們推論任何能使人脫離情緒基準的運動,或許都有助於發散性思考。

 

  儘管該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能原因,但激發創造力的確切因素仍不知道。研究作者總結說,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該讓身體動起來,走路散步將使我們的想法有所不同。

 

 

圖片出處

David McDermott@flickrWikipediaRicardo Lago@flickr

 

你可能會喜歡

偏見機器人:人類的成見如何影響AI

說話落落長沒重點,可能是阿茲海默前兆

研究顯示,雄性哺乳類與男人閹割後可以活更久

玩音樂死得早是真的嗎?27俱樂部的真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