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日本一樣就是移植過來的?

1911年日本地圖,包含台灣。

 


  臺灣有些地名在日本也可以找到,這樣就能說這些地名是從日本移植過來的嗎?臺灣歷史博物館出版的《臺灣歷史地圖》,具體列出松山、板橋、關西、清水、豐原、高雄、岡山、美濃、竹田都是從日本移植而來。以前我也曾經這樣以為,但是當我對歷史下了更多工夫以後,現在反對這種反射式思考。

 

 

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臺灣歷史地圖》似乎認為所有日本也有的地名台灣也出現就是移植。

 

  我曾多次強調,考究地名得「聽音辨義」。[1] 現在,就讓我們來聽聽這些地名,而不是只用看的。靜岡的清水叫做 Shimizu,臺中的清水叫做 Kiyomizu。如果後者是日本人由原鄉移植過來,怎麼聲音會不一樣呢?另外,東京的板橋叫做 Itahashi,臺北的板橋呢?1920年8月10日,臺灣總督府以府令第47、48號將枋橋改為板橋,發音為 ハンキヤウ (hankyo)。[2] 8月13日,臺灣總督府才宣布板橋的發音改為 イタハシ (itahashi)。[3] 由此可見,日本人將枋橋改為板橋的時候,還沒想到東京的板橋,否則一開始就叫 Itahashi了。

 

  咸菜硼(日語發音kansaiho)改為關西(kansai)、打狗(日語發音takao)改為高雄(takao)、瀰濃(minong)改為美濃(mino),很明顯都是取同音佳字。也許日本人選字時有受到原鄉地名的啟發,但若非那些地名原本就有那樣的發音,不會選出那些字。這種情況與其說是移植,不如說是接枝。

 

從郵戳可以看見「咸菜硼」變成聲音相近的「關西」。

 

  庫頁島南部比臺灣晚10年成為日本領土,實質上也是個殖民地。若只是因為那裡有個豐原,就說臺中的豐原從庫頁島移植而來,實在沒有說服力。就像我們不會說臺灣的聖地牙哥(三貂角)從智利移植而來,而是西班牙人在各殖民地都以相同典故(基督教聖徒)命名。同樣的道理,日本人在庫頁島與臺灣都用了建國神話「豐葦原瑞穗國」產生相同地名。

 

  高雄的岡山附近本來就有大崗山、小崗山,而1920年的地名改正一律將「崗」簡化為「岡」。若說高雄的岡山是從日本搬過來的,恐怕也很難說服人。

 

  日本人確實曾把許多臺灣地名改得像日本地名。但若只是因為日本也有,就說那些地名是從日本移植而來,這樣的推論太想當然耳。

 

 

作者註釋

[1] 見跳脫文字的迷障臺灣日式地名新論

[2] 府報第2177號頁27、33

[3] 府報第2179號頁46

 

圖片credit:

wikimedia日治時期台灣郵政史

你可能會喜歡

燦爛的際遇只有一回:留聲機與白牡丹

根本就是鐵粉──林獻堂眼中的李香蘭

竹山人不想當南投縣民:那些還好沒實現的臺灣行政區劃之三

賭博的旺季